糖心 720p:黑料网 - 今日黑料-“全球明查研讨会”落幕,共话合作应对虚假信息与“脑腐”
现场图
12月12日,在由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共同举办的首届“全球明查研讨会”上,近百位海内外知名媒体从业者、事实核查的优秀实践者、研究假新闻和深度伪造技术的专家学者和技术公司大咖、国际机构及商业平台的负责人,就共同因应AI时代的全球虚假信息挑战,分享案例、激荡脑力、凝聚共识,探讨抗击“深度伪造”与提升媒介素养之道。
澳门大学传播学讲座教授、美国北卡大学终身教授赵心树发表主旨演讲
本次研讨会上,澳门大学传播学讲座教授、美国北卡大学终身教授赵心树以《点读主导的选择螺旋——假讯息与烂讯息的社会、心理和数学基础》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深入讲解了读者主导传播机制中的螺旋数学机制、娱乐市场机制和情绪放大机制对信息的驱动作用,强调了读者主导市场的大环境。他指出,在这个环境之下,由于互联网的速度,由于参与者的扩大,假信息这种现象从量变到质变,形成一个很可能对人类成长造成危险的境地。对此,他建议,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厘清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清楚“个人选择信息如何影响到整个社会”这一问题的答案;其次要加大对事实核查工作的投入,要对事实核查提供制度帮助,且要重视读者的力量,“读者的作用、接收者的作用不可忽视,必须把他们的力量正面化,把这个力量充分地利用起来,为我们集体的信息的健康化做贡献。”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力奋发表主旨演讲
随后,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力奋带来题为《事实的失序——事实核查与全球“信息操守”》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事实的困境就是人类生存的困境,事实和观点的壁垒正在模糊,“任何良善社会,必须维护作为公共品的事实和优质信息。优化市场运行、降低沟通成本、推动社会与科学昌明,我们从事实核查开始。”
主旨演讲之后,来自美国、巴西、尼日利亚、泰国、中国(包括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媒体从业者齐聚一堂,展开对话。
“后真相时代”的破局之道:媒介素养提升
在“后真相时代”,信息爆炸,虚实交杂,读者如何从芜杂的海量信息中识别出虚假信息?媒介素养不容忽视。第一个圆桌论坛主题“后真相时代,我们如何加强媒介素养”,聚焦提升媒介素养的经验和方法。
泰国MCOT电视台确定与共享中心经理兼事实核查员佩拉蓬·阿努塔拉索特发表讲话
泰国MCOT电视台确定与共享中心(Sure and Share Center)经理兼事实核查员佩拉蓬·阿努塔拉索特(Peerapon Anutarasot)介绍了“确定与共享中心”十年的发展历程,除了发布图文视频的核查报道外,中心还联合魔术师、博物馆开展线下活动,并通过开办展览、与学校合作等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虚假新闻的生成和识别方式。
尼日利亚事实核查组织FactCheckHub负责人奥佩耶米·凯欣德发表讲话
尼日利亚事实核查组织FactCheckHub负责人奥佩耶米·凯欣德(Opeyemi Kehind)介绍了尼日利亚事实核查组织的发展情况,强调要建立适应性(resilience),通过前往社区开展线下活动,以及拓宽线上广播、网站等多元发布渠道对尼日利亚的公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FactCheckHub还与技术平台合作以开发工具,对媒体专业人员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事实核查的培训。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周睿鸣分享内容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周睿鸣以新闻从业者与新闻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分享了“事实核查的中国之路”。他通过介绍三个代表性事实核查项目——“澎湃明查”、腾讯“较真”以及 “有据”——来展示主流媒体机构、商业互联网公司和社会力量在中国事实核查初创期的努力和成就,并强调了中国事实核查实践背后宏观因素的重要性。同时,他也借用“数字新闻素养(Digital news literacy)”的概念指出,除了事实核查本身,也要留意到击破不实信息的环境是什么。
巴西事实核查组织Lupa CEO娜塔莉亚·莱亚尔分享内容
巴西事实核查组织Lupa CEO娜塔莉亚·莱亚尔(Natalia Leal)分享了其组织在提升媒介素养方面的方法论,包括借助平台互动、为中小学提供媒介素养教材以及开发数字游戏平台和教育模拟助手等,她指出,多种教育模式都会根据巴西多元化的文化和当地需求量身定制。
随后,澎湃新闻编委吴挺主持了圆桌讨论环节,与上述发言嘉宾展开对谈。
圆桌讨论环节
在被问及生活与工作之间的交叉时,几位嘉宾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信息过载以及核查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认为事实核查工作需要兼顾趣味性与专业性,同时在公众教育与心理健康方面寻求平衡。
在谈及如何保持事实核查线上线下的平衡时,奥佩耶米表示要优先处理对社会影响最大的错误信息,娜塔莉亚认为除了事实核查本身也要注重培养下一代的批判性思维。
最后在“合作”这个议题上,佩拉蓬表示,各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改进,共同抵御虚假信息的传播。周睿鸣则强调“要出圈、跨学科,走出新闻学的问题”,实现线上与线下行动的配合。
道阻且长:事实核查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
第二个圆桌论坛以“全球事实核查报道的理论与实践”为题,讨论事实核查领域的最新研究以及事实核查机构的工作机制,侧重学术视角对事实核查实践的关照。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闫文捷分享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闫文捷的研究以“中国公众的事实核查观”为题,关注中国社交媒体环境下公众的心理机制,以及事实核查的纠偏效果,强调了中国社会情境中的经验条件。这项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揭示了公众对事实核查的好感度、熟悉度与使用频率间的关系及其特点,探讨了新闻消费习惯和媒介信任对中国公众事实核查观的影响。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戴丽娜分享内容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戴丽娜基于政策研究经验,回顾了欧盟从2015年开始在机构设立、行业自律和立法等方面的应对虚假信息的系统性措施。她指出,欧盟建立了新闻数据库和数字媒体观察站,推动行业自律的改进和事实核查赋能。研究强调,欧盟治理重点在于选举相关虚假信息,与我国虚假信息生态存在差异,但这种综合治理经验为我国提供了有益借鉴。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主任、专业应用教授李文介绍内容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主任、专业应用教授李文通过线上参会介绍了浸会大学事实查核中心的成立,并在发言中特别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事实核查的双重影响。他提出,事实核查机构还需提高其独立性和公信力,可以通过公开资金来源、遵循国际事实核查网络(IFCN)准则来建立公众信任和避免外来干预。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创新实验室主任、教授王辰瑶线上参会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创新实验室主任、教授王辰瑶线上参会,带来题为“作为方法和形式的事实核查”发言,她强调,事实核查应贯穿新闻生产全流程,为此,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事实本身的理解、对信息环境的理解和对工具、技术、方法、数据素养的掌握。
随后,“澎湃明查”编辑陶亚迪主持了圆桌讨论环节,与上述发言嘉宾展开对谈。
圆桌讨论环节现场
几位嘉宾交流了对“事实”的理解。闫文捷认为事实核查强调新闻真实性,但需结合背景与整体视角来解读真实性。王辰瑶和戴丽娜从新闻的角度进行了诠释,王辰瑶认为事实是在一个具备新闻操作性的状态下,“存在一个特定的时空关系当中的事物状态”。李文补充指出,事实应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并可能因时间或空间变化而演变。
谈及“澎湃明查”的开放网站(www.factpaper.cn)和浸会大学事实查核中心“流动应用程式”这类众包式事实核查的机制,闫文捷认为目前的研究尚不足以提出优化建议,但强调了专业与公众的互动关系,“专业事实核查者的结论更易被公众接受,但普通用户的参与也不亚于专业人士”,因此要协调好二者的角色平衡。王辰瑶表示,不管是辟谣平台还是事实核查机构,当前环境中,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应对虚假信息问题,不应在标签或身份上做切割,要在行动的过程当中形成事实核查认知上的共识。戴丽娜指出,需要跳出传统媒体时代的思维,把行动主体扩大到更大的范围,也建议关注和受众之间的有效互动。
圆桌最后,几位专家分享了各自对未来学界和业界互动的期待。闫文捷指出,搭建一个稳固的机制来促进即时性和转换性互动对未来事实核查效度至关重要。王辰瑶和戴丽娜都表示,要让更大范围的公众参与到事实核查行动当中。李文建议学界和业界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或实践指引,提升事实核查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挑战与机遇交织:AI技术与虚假信息防治
作为科技发展的最前沿,AI正处于人类创造力与技术滥用之间的灰色地带,加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引发全球范围的思考与广泛讨论。第三场圆桌论坛以“AI技术与虚假信息的传播和防治”为题展开讨论。
腾讯新闻“较真”平台主笔丁阳介绍项目
腾讯新闻“较真”平台主笔丁阳介绍了“较真”项目的成长之路,“较真”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谣言治理的规模化、精细化和迅捷化,涵盖谣言发现预警、识别鉴定、辟谣生产和研究科普四个环节,并且推出了包括小程序、H5页面、短视频在内的多种产品形态。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钱振兴介绍环节。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钱振兴介绍了复旦大学多媒体智能实验室,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图像、视频及音频的伪造检测,并开发了针对AIGC生成内容的识别平台。在虚假新闻检测方面,研究结合事实证据推理、传播路径分析以及新闻内容模式识别,探索了大模型的应用潜力。他同时指出,当前实验室还面临战如数据集构建困难、模型可解释性不足、泛化能力差和时效性问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教授汤景泰发表讲话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教授汤景泰带来了“计算宣传和美国大选的问题”为题的发言,称随着生成式AI的应用,2024年美国大选中出现了多模态谣言和候选人形象娱乐化的显著特征。人工智能嵌入选举官僚系统挑战了民主程序的可靠性。他强调,虚假信息的处理不能脱离国际政治博弈视角,应从“武器观”角度理解其生成与传播,这为事实核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澎湃新闻数据新闻部副总监兼主编吕妍介绍中
澎湃新闻数据新闻部副总监兼主编吕妍介绍了团队如何通过AI赋能创作,如AI海报、视频及数据可视化等,AI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与创新,同时通过互动内容和问卷调查跟踪公众对AI的态度变化。
弗吉尼亚大学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何杰茜分享内容
弗吉尼亚大学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何杰茜(Jess Reia)强调了数据治理的重要性,并概述了事实核查发展的四个挑战与机遇: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增强信任和问责制、推进技术和教育发展以及促进跨国合作,以应对AI和虚假信息带来的全球性问题。
随后,在“澎湃明查”编辑郑淑婧的主持下,凤凰卫视编委、凤凰网总编辑邹明也加入与上述嘉宾的对谈。
圆桌对话环节
对于AI的实际应用场景,丁阳分享了使用AI工具进行事实核查的经验,指出,通过让ChatGPT评估答案可信度和利用AI搜索提供信源链接,可以更有效地排除虚假信息。吕妍强调了AI在影视化内容生成上的潜力及其在新闻应用中的挑战,“虽然国产AI工具在生成复杂镜头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新闻场景中应用有限,因为新闻要求真实而非虚构。”何杰茜从数字治理角度分析,AI为重新审视和想象其应用场景提供了机会,但各国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监管框架,确保技术进步的同时维护数字正义。
钱振兴认为,“未来的社会可能不是去检查什么东西是假的,未来的社会可能是去保证什么是真的”。汤景泰认为AI对虚假信息的影响应放在人类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考量,它不仅改变了传播模式,还嵌入人际关系,导致信息真实性验证更加复杂。
几位嘉宾在圆桌最后交流了对于AI技术在信息领域应用前景的态度。汤景泰和何杰茜都表示悲观,但何杰茜也强调应对AI的潜力保持谨慎。钱振兴则认为,“从个体来说完全没必要悲观,在你的有生之年都不会看到AI的大脑会超过人的大脑结构的复杂程度。”邹明表示,全球明查研讨会的召开让他从悲观态度转为乐观,他也从媒体角度对事实核查未来之路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强调:媒体责任重大,防治虚假信息需要依靠技术,并且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本次研讨会中,许多嘉宾都提到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评出的2024年度词汇:“脑腐”。这一词汇形象地描述了当今数字信息时代,尤其是虚假信息泛滥带来的信息负担和认知困扰。面对如此环境,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虚假信息在当下AI时代带来的挑战日趋复杂化,只有通过跨国、跨界、跨领域的合作,才能更有效应对这一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