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好消息!这类高校要扩容

作 者丨王峰
编 辑丨陈洁
图 源丨图虫
2025 年高考越来越近。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做好 2025 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落实优质本科扩容工作。
由于初高中在校生排浪式增长,2025 年高校很有可能继续稳步扩招。不过,由于我国每年高考录取率已高达 80% 以上," 有学上 " 问题基本解决,最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是 " 上好学 ",即优质本科如何扩招。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加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力度,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
对此,有关部门和地方正在通过支持 " 双一流 " 高校拓展办学空间,适度新建若干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等方式,不断加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力度。
剑指 " 双一流 " 扩容
目前,我国共有 147 所 " 双一流 " 高校。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指出,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 " 双一流 " 标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 " 双一流 " 建设范围。
"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但普及化并不排斥精英教育,这是要培养国家所需的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并打造精英型高校作为示范,提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告诉 21 世纪经济报道。
而推动 " 双一流 " 高校扩容,是满足人民群众 " 上好学 " 需求的必然之举。
近期陆续发布的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了支持当地 " 双一流 " 建设的动向。
山东将推动山东农业大学等省属高校突破国家一流学科;江西将开展 " 双一流 " 建设攻坚;安徽将实施高峰学科对标晋级、" 双一流 " 学科培育行动;河南提出推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 " 双一流 " 建设提质晋位、第二梯队创建实现突破;辽宁提出力争 10 个学科稳定在世界一流水平。
当前,各地已经摩拳擦掌,希望在 " 双一流 " 扩容上占得一席之地。
据报道,山东农业大学已经明确了在山东省属高校中率先实现国家一流学科突破的目标,编制了学校 " 冲一流 " 整体方案和作物学、园艺学两个学科 " 冲一流 " 方案。
辽宁目前建设 7 个一流学科,提出 " 力争 10 个学科稳定在世界一流水平 ",意味着冲击 3 个新增学科。
吉林目前有 3 所 " 双一流 " 高校。吉林省教育厅厅长张洪彬近日表示,争取到 2027 年实现高校数量倍增,并支持光学工程、植物保护、电气工程等一批学科对标一流学科开展培育攻坚,力争新增若干学科跻身国家 " 双一流 " 扩容行列。
内蒙古目前只有内蒙古大学的生物学位列 " 双一流 "。该区将实施高等教育高原筑峰工程,争取把草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等更多特色优势学科打造成全国一流。
《浙江日报》2025 年 2 月 20 日报道,过去一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逐校审议通过 12 所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 一校一策 " 方案。浙江目前仅有 3 所 " 双一流 " 高校,而江苏则有 16 所、上海有 15 所。
2024 年 11 月 7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一起启动实施优质本科扩容工程,推动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本科扩招 1.6 万人。
扩容的重点是建设新宿舍和新校区。" 许多高校包括‘双一流’高校现在学生宿舍不够、条件也不好,还有很多 6 人间甚至 8 人间,学生和家长很不满意。有必要积极支持高校通过新建、改扩建等多种方式尽快补齐学生宿舍这个制约高等教育资源扩容的短板。" 郑栅洁说。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已有近 20 所高校先后启动了新校区、新校舍的扩建。
" 双一流 " 高校中,北京工业大学新校区落户房山良乡,共占地 1860 亩,预计建成后可以容纳 4.1 万名学生就读。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雄安校区均已开工,有望在 2027 年迎新。其中,北交大雄安校区建成后将能容纳 3.6 万名学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雄安校区主体工程预计于 2027 年 9 月首次招生,首期将疏解万余名学生。
加快培养高层次急需人才
2024 年 5 月 30 日,教育部公示拟同意设置康复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两所新大学的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校生规模分别暂定为 10000 人、8000 人。
据报道,全国已经设立或 " 十四五 " 拟设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只有 8 所,其中包括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
2025 年 2 月 14 日,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一期第一标段施工招标入围单位名单公布,这所高水平大学的主体建筑施工即将启动。
早在 2020 年 11 月,教育部、广东省政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就提出,新机制高起点筹建大湾区大学。
大湾区大学与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路径颇为相似,都是先建设高等研究院,再升格为大学。领衔阵容也颇为豪华,西湖大学创校校长为施一公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创校校长为陈十一院士,大湾区大学筹建负责人为数学家田刚院士。
三所大学的办学机制却有显著差别,同时极具典型性。大湾区大学是由广东省政府举办、东莞市政府投入保障为主的公办大学。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实行中央、地方两级管理,省级统筹为主的管理体制,建议应探索实行三级办学,提高地级城市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在筹建大湾区大学过程中,东莞高度重视,积极作为。
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则是民办大学,前者由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举办,基金会获得的捐赠收入用于西湖大学运行。后者则是由 " 中国芯片首富 "、宁波籍著名企业家虞仁荣设立的教育基金会举办。
企业家捐资办学既是传统,也是风尚。近日,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披露计划捐赠 400 亿元创办一所新型大学。几乎同时,杭州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筹办钱塘大学。据报道,钱塘大学或将依托浙江钱塘基础科学研究院筹建,该机构法定代表人为钟睒睒。
目前,这些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少则几十人,多则千余人,总体规模不大,但已经开始为所在地创新人才培养作出贡献。西湖大学 2024 年录取的 98 名本科生全部来自浙江,上海科技大学 2024 年录取本科新生 510 人,其中 190 人来自上海。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樊文静在接受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杭州在科创资源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首先就是高端人才集聚的差距。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告诉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高校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下一步要优化考试招生制度,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 境内留学 " 满足多元需求
教育对外开放有望迈出坚实步伐。《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指出,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
近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5 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指出,研究制定有序扩大教育、文化领域自主开放实施方案,适时对外公布并稳步实施。
国内已设立了十几所中外合作大学(含内地与港澳台合作办学),主要布局在浙江、广东、江苏、上海等地。
近期,山东、四川、北京、广东等地政府工作报告都表示,鼓励和吸引全球高水平理工类或理工农医类大学合作办学。
云南将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奖励激励机制,吸引世界知名高校和有特色的学院来云南合作办学,争取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 零的突破 "。
海南以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为抓手,已经累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学校 88 所,还将争取更多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境外高校在琼独立办学,做好 " 教育消费回流 " 文章。
第三方国际教育智库宜校创始人肖经栋调研发现,由于出境留学成本高以及申请复杂,境内留学日益受到国内高中毕业生的关注。2024 年有 90 余所大学的中外合作项目会招录国际化学校高中毕业生,通过这些项目所获得的境外大学学位证书可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 国内的十几所中外合作大学运作很成功,办学质量受到国内外的认可,吸引了很多外国优秀学生前来就读。昆山杜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的外籍学生约占学生总量的一半。" 肖经栋告诉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浙江宁波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也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她曾走访宁波市内的镇海中学、效实中学、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外国语学校和李惠利中学等开设有国际课程的中学,近一半受访学生和家长都表示会 " 考虑在国内留学 ",以冲抵当前国际环境不稳定、国际形势走向不明朗的风险。
海南省 2023 年 12 月出台的《海南自由贸易港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条例》规定,支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境外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单学位自主招生。
张咏梅建议,继续着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 " 在地国际化 " 办学机制,多层次、宽领域引进优质教育资源。